2015年1月7日星期三

借鉴荷兰治水

每年雨季一来,降雨多了就很容易闹水患。水患年年有,今年只是特别严重而已。这次的水患有人归咎与大量伐木,政府把责任推卸给气候变迁,不能归咎于政府,恐怕又是陈腔滥调,政府治水十年如一日,原地踏步。

如今水位退了,灾害已经过去了,人们纷纷回到自己的家,盼望能够重建自己的家园。然而问题是重建过后,未来的无数年要怎么办?

谈到治水,荷兰可以成为我们的借鉴。

数百年来与水争地的荷兰,排水辟田,利用水利工程手段成为农产出口大国。因应全球气候变迁的挑战,荷兰采取还田于河的创新计划,成为全球治水的指标。

荷兰以治水而闻名,丰富的治水经验与水利工程吸引全球来学习,素有上帝造海,荷兰人造陆的称誉。在荷兰有接近一半的土地低于海平面5公尺,由于地理位于莱茵河的下游,也是马士河和史黑德河的出海口,一旦海水泛滥就很容易造成水患。

荷兰人在1953年一场大水患过后,死亡人数超过1800人,比世界大战死亡人数还要多,所以痛定思痛,下定决心利用一切工程手段,以人定胜天的思维,打造更紧密更高科技的工程计划,后来就有了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的三角洲海坝工程(Delta Projects),这个工程保护了荷兰不受风暴巨浪的袭击,改善了当地的水平衡。

在治水思维方面荷兰人并没有原地踏步,还更往前走了一大步。他们全国花了两年,四千个小时跨领域沟通讨论,将气候、海洋、水利、交通问题等一一讨论并通过电视辩论,公听会,讨论会,专家报告,报纸评论,出版,座谈,工作坊取得了【还地于河】的共识,他们认为工程手段不能解决未来的气候变迁,决定把地归还于河,增加行水面积和积洪量。他们治水的管理理念已从【人定胜天,与水争地】的思维升华到了【还田于海,与自然共存】的思维。

曾经罗马人要入侵荷兰时,觉得这个土地根本不适合人居住,到现在荷兰是世界上最适合人居住的地方,这要归功于荷兰人治水的态度。长期以来,荷兰人民与海潮、水患斗争,依靠修筑堤坝保护其生存和发展。过去八百年,以治水傲视全球的荷兰现在承认,必须谦卑与水和平共处,与水共生。

回头看我们国家对与治水的态度与观念,依然是原地踏步,还是年年有水灾,每次水灾的借口不同而已。气候变迁已是全球的挑战,马来西亚也无可幸免,如果国人依然保持原状,没有居安思危的思维,那么未来更严重水患来临时,我们就不要怨天尤人了。

没有评论: